
在冲绳,离海只有两条街的地方,海斗听着浪声长大。咸咸的海风,不仅带来了海的味道,也塑造了他骨子里的暴躁与自由。他的童年没有精致的玩具,只有一个漏气的篮球和一块被太阳烤得滚烫的水泥地。
他的父亲,一位双手布满厚茧的渔夫,在修补渔网的沉默中教会他:破了的东西不一定要丢,有的人能靠手把它缝回来。 这句话,成了他篮球生命的底色。港口球场,是少年海斗的王国。十五岁那年,他一记野蛮的扣篮震撼了整个球场,从此成为“孩子王”。别人去恋爱、去闲逛,他却独自在雷雨中练球。他说:“我不练花哨的,风也会吹,浪也会来,我只要能顶住就够了。”
然而,十八岁的惨败像一记闷雷。面对东京来的训练有素的球队,他和他的“港口五人”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雨水中,他第一次跪倒在地。但一个月后,当港口场那盏坏掉的路灯重新亮起,他回来了,眼神更狠。他开始训练别人不练的东西——防守时的卡位、接球的节奏、身体对抗后的平衡。动力只有一个:“我不想再跪在地上。”
二十岁,他北上东京,在代代木公园的野球场,用一记声如炸雷的扣篮赢得了“雷”的绰号。有人想给他赞助,他拒绝了:“如果鞋能让我跳得更高,那不叫我赢。” 他说完转身就去训练。篮球于他,不是跳板,而是本能的呐喊。最终,他带着“雷霆扣将”的称号荣归故里。
在一场全国直播的街头大赛中,他顶着双人包夹,用一记炸裂篮筐的暴扣让全场沸腾,“狂暴的雷霆扣将·海斗” 从此成为传说。荣耀伴随代价。二十四岁的膝盖重伤几乎终结他的生涯,他对医生的警告只是笑笑:“篮球不是工作,是我呼吸的方式。” 说完,他撕掉处方单。半年后,他再次站起,动作或许慢了,但那份气势,却淬炼得更加令人畏惧。如今,28岁的海斗依然在清晨的海浪声中醒来,夜晚依旧去那块熟悉的港口场。有孩子问他扣篮时在想什么,他低头笑了笑,说:“我在想那一刻我不该留力,因为天不会留情。”走下场,他会对身边的小孩说:“你们得记住,球场上的风不会等人。要能顶着它跑。”
他的故事没有终点。只要还有一盏灯、一个篮筐,当那个系紧头巾的身影走向球场,所有人都会知道——今晚,必有雷声。 因为他说过:“我不属于任何队,我只属于那一声砸框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