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纪年:昭襄三十九年夏六月十四
全局态势:
秦据大梁、商於、泾阳,齐据桂陵、邯郸、蓟城,双雄是否同时三线作战。
赵据长平,楚据襄阳,越据巨阳,小国间又会有什么精彩表现。
国战开始-第一阶段
楚国战场:
楚国今日手握郢都、襄阳开局,相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多作战经验,民风在常年战乱中也逐渐彪悍起来,全民皆兵,进可攻商於,退可守郢都,开局便和秦军拼杀起来。
赵国战场:
赵国在延续固守长平的基础上,选择先夺回邯郸,否则军心民心将涣散,有趣的是齐国方面并未对邯郸进行有效的防守,仅仅依靠一些1星队伍象征性的防守一阵便不再和赵国摩擦转而全面向大梁秦军发起进攻,看来称霸中原依然是齐国的目标。
秦齐战场
秦国今日大梁则是全面防守,主力都放在了长平和襄阳两座军事重镇之上,使得齐国在大梁线相对比较主动和轻松,齐国并未出现三线作战的画面,放弃邯郸和南线,精锐皆在大梁桂陵方向集结。
第二阶段
秦楚战场
在秦军主力的攻势下,楚国今日选择正面硬刚,防守襄阳的同时也不断向商於发起攻击,宛城、商於、襄阳死伤不计其数,由于国力差距较大,秦军还是强势拿下宛襄两座城池,再次将楚军围困在了郢都城内进行围攻。
秦赵战场
赵国在拿回邯郸后再次摆出龟甲大阵,全员固收长平,但今日秦军并未主动攻打齐国,另一支精锐从长平侧翼进行疯狂收割,使得赵国今日长平在全员固守下被攻破占领,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赵国一时战线崩溃,连续丢城至只剩邯郸孤城,情况十分危险。
秦齐战场
全力攻秦的齐国则顺利拿下大梁,一路拿下朝歌,向安邑发起攻击,若拿下安邑,则可以打开中原隘口,既可与赵国合围武关、函谷关亦可进取虎牢关、洛邑等中原重镇,但秦军也深知此城重要性,抽调南北部分精锐死守安邑,齐军一时间未能扩大战果。
第三阶段
楚国在最后阶段依然保持着斗志,趁着秦军精锐被调往安邑线之时,再次组织反击拿下宛城、襄阳使得秦军不得不在郢都与大梁线做出选择题。
赵国也看准秦军兵力调动的时机,大举反攻,趁势收复长平。
秦军当机立断放弃进攻楚赵,集中三线优势兵力,全部收缩猛攻朝歌、大梁,很快便夺回了中原所有失地并拿下桂陵,将齐军逼至濮阳无法前出。
此时的燕、越终于等到机会,看到四国拼杀至此,闪电出击,燕国如愿拿回国都并收复诸多失地,越国则再次吞并楚国东部半壁江山和齐国的南部诸城。齐国在南北方向毅然选择了围剿燕地,很快便再次将燕国全境拿下,只剩下蓟城和无终,燕人苦守至国战终。
在秦齐决斗的过程中,除了越燕得到了诸多利益,赵国也兵出雁门、代郡向着渔阳方向扩张,楚国则在夷陵线再次西扩,在南郑蛮族的帮助下吃掉了川蜀的秦国城市。
战后局势
秦:第一势力 19城据咸阳、新郑、洛邑、大梁
齐:第二势力 10城据临淄
越:第三势力 12城据会稽
赵:第四势力 7城据邯郸
楚:第五势力 6城据郢都
燕:第六势力 2城据蓟城
战役总结:
秦齐争霸的双刃剑
秦虽坐拥19城,但三线作战已至极限,大梁几度易手,郢都久攻不下,暴露出补给弱点。齐虽能争夺大梁或蓟城,但南线被越蚕食,临淄孤立,若不能速战速决,恐步楚后尘。秦齐若继续硬拼,最终只会让越、赵坐收渔利。
小国的生存智慧
越:12城在手,会稽稳如泰山,趁秦齐鏖战疯狂扩张,已成第三极势力。赵:7城虽少,但长平天险仍在,若能联合燕、楚残部,或可牵制齐秦。楚:6城苟延残喘,但霸王茶姬的游击战术让秦军头疼不已,未来或成不死小强。
战国已进入小国崛起时代,秦齐若忽视越、赵,终将自食恶果。
燕国的僵尸复国闹剧
燕仅剩蓟城、无终,但齐仍对其虎视眈眈,若不能借赵或越之力翻盘,下月必亡。
若继续躺平,终将成为战国版的中山国死而不僵,却再无翻身可能。
秦虽强,但已非无敌;
齐虽韧,却难再称霸;
越崛起,或改写历史;
楚不死,成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