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大展热门话题盘点:九个问题决定未来走向
2016年的E3游戏展依然会带来一年一度的热炒、瞩目和重大消息,但它对游戏的未来有何影响?标志着虚拟现实产业的兴起,AAA级游戏的复苏,指引独立游戏的发展方向……或是主机硬件更新换代,打破周期规律?今年的E3超乎想象,疑问也一个比一个大:
1) E3游戏展还重要吗?
也许这才是今年E3必须直面的最大疑问。在网络直播日益盛行的今天,一众大发行商撤掉展位仿佛用行动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真是如此吗?EA、动视、迪士尼和Wargaming的缺席确实让人不安。而在大部分玩家无法入场的情况下,高昂的展位开销似乎相对不值。但与此同时,EA并未放弃E3这一重要的发布平台,将自己的发布活动安排到开展前一天。显然,E3展望游戏未来、聚焦业内文化的意义依然健在。改变的只是发行商和玩家、媒体的交流方式。他们优先选择了更独立、更直接并能专注于自身品牌宣传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与主展活动同时进行的E3 Live玩家集会活动。玩家将有机会和新游戏、新设备、开发者亲密接触并观赏现场娱乐表演。这块实验性舞台很有可能将E3做大做强。如果能为发行商在玩家群体中做好口碑宣传,E3 Live也许会蚕食只允许媒体入场的主会场的份额。最终,两者将共存或兼并。总之,不管主展会场是否逐渐减小,E3终归是重大消息的首选发布场所。或许不是与玩家互动的最佳途径,但等“直播”风潮褪去,E3还将是聚光灯的中心。
2) 2016年的AAA级游戏大作是什么样?
AAA级游戏大作曾经具备媲美票房冠军电影的质量,让发行商和玩家都翘首以盼。它能带来新鲜、激动人心和改变格局的创意,光彩照人又引人入胜。如今,一切全靠炒作。大厂出品的每一款游戏几乎都自诩为“年度大作”。说实话,这种做法害人害己:《刺客信条》(Assassin’s Creed)系列连年不振,只好推倒重建;《光环:士官长收藏版》(Halo: The Master Chief Collection)从首发开始就问题不断;《光环5》(Halo 5)更是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卡通风格的多人在线射击游戏《守望先锋》(Overwatch)席卷全球;而《毁灭战士2016》(Doom 2016) 则以大巧不工的画面争取销量、口碑双丰收。
这一转变意味着高预算、重创意并能让整个业界欢欣鼓舞的惊艳之作的回归,还是安稳的续作加高清重制依旧靠炒作占据主流?或许“AAA级游戏大作”这个词将逐渐消亡,未来的游戏将只靠自身特色打出一片天地。
3)大制作导演还有用武之地吗?
近年来,大牌导演的“大制作”日益平庸。最离经叛道的游戏销量保证小岛秀夫仓促离开科乐美似乎就是发行商施行的“焦土政策”;《战争机器》(Gears of War)代言人Cliff Bleszinski投身PC独立游戏制作;《生化奇兵》老板Ken Levine关门转向小成本项目;Tim Schafer和各大发行商分手,混迹众筹平台Kickstarter;而Peter Molyneux显然赋闲在家……
大制作导演的时代貌似已经终结,就连任天堂的宫本茂也退居二线。新人站出来扛起大制作的招牌?这显然不现实!AAA级大作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容不得半点失误。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开发者都转行去做“社区经理”了。
新锐导演还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但都是一些小项目。如果小岛秀夫新工作室“Kojima Production”能在索尼展台上发布新游戏,那又另当别论。可总的来说,今年E3上不会见到太多大导演。
4) 未来的游戏怎么玩,怎么买?
分集销售、DLC、免费与微交易、包月服务……今年的E3又会出现什么花样?如何在不惹怒玩家的情况下让他们多掏钱?近年来,厂商们想出了诸多主意:从索尼的PS Plus和微软的Games with Gold免费游戏推广,到更为贴心的不限时游戏体验;拥有无限DLC的《命运》(Destiny)和《汤姆克兰西:全境封锁》(Tom Clancys The Division);挤牙膏式的Telltale Games旗下大部分剧情游戏和微软的《杀手本能》(Killer Instinct);靠DLC不断升级进化的卡普空王牌《街霸5》(Street Fighter 5);而《杀手》(Hitman)系列的章节式循序渐进也让玩家爱不释手……
今年最火的是平台订购模式。EA已尾随索尼和微软,而其他人的跟进也只是时间问题。游戏升级内容阶段性订购也许会取代昂贵的单独DLC购买,让游戏在发售后也有很长的开发周期。但是,鉴于按时付费网游的前车之鉴,策略制订方面应该慎之又慎。
5) 任天堂如何转型?
任天堂是今年E3的最不确定因素。Wii U把这家公司的声誉和地位都拉至谷底。尽管粉丝们依然力挺3DS、Wii和烧钱的《口袋妖怪》(Pokemon)系列,任天堂现在最多也就是一家极具创意的游戏开发大厂。那么问题来了,这家游戏业界的皮克斯(Pixar)如何走出困境?
几周之前,我们觉得“新主机”、“家用机、掌机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和“减少对第三方游戏的依赖”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任天堂不仅不准备在E3上大做文章,仅在展位上提供《塞尔达传说》(The Legend of Zelda)等新作的试玩,甚至放弃了传统的大型发布会,削减《口袋妖怪》新作的网络介绍。然而,任天堂的低姿态反而引发人们的无限联想。大家都知道,任天堂最擅长搅局和制造惊喜。索尼和微软如果不在E3上发布新主机,《塞尔达传说》新作反而能够hold住全场。大家拭目以待吧!
6) 主机大战何去何从?
经历过Xbox One的首发波折之后,微软和索尼主机的运营都相对平稳。虽然PS4销量大幅领先,可Xbox One的业绩其实也还不错。两大平台现在都处于相对安逸与自信的时期,但其文化理念却截然不同:索尼是电视盒子与游戏主机的折衷派,而微软则全靠Xbox 360的超强游戏阵容撑腰。两家的E3发布会也许会改变目前的格局:
微软可能继续打怀旧牌,主推《战争机器4》(Gears of War 4);聚焦Rare工作室的《海贼》(Sea of Thieves),让人们忘却Lionhead的关停;或者与三星Gears合作,重建信誉……
索尼会像去年那样剑走偏锋,还是学微软以传统的《使命召唤》(Call of Duty)新作为主?在缺乏独占大作的情况下,后者也许是今年的重头戏,但绝少不了帮PS4迅速占领市场的第三方游戏。
7) 升级版主机到底怎么了?
更强大的PS4已经确定,但不会在E3展出;升级版Xbox One前途无量,却无人问津,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不安大于兴奋,还会增加开发者的工作量。任何厂家在任何时刻公布新主机都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售价、利润、特色……每一项都要细细斟酌。目前的硬件参数是否够强劲?这就是画面不够惊艳的原因?硬件升级是否来自开发者的要求?升级版主机如何影响未来的游戏和市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主机会像手机那样频繁更新换代吗?通过PS Plus或者Xbox Live签订合约,分期付费使用主机?这很可能是未来的营销模式。微软曾在Xbox 360末期试验过类似的模式。可对目前的市场情况没有指导意义。
不难想象,索尼和微软都不会贸然在E3上公布新主机,而是看对家的情况伺机而动。而新主机是否会亮相E3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之一。
8) VR到底有多大前景?
对于VR,用过的都说好,没用过的还在继续观望。都说VR市场投入巨大,不容有失,实则不然。想当年,3DO的投入也不小,结果只能“呵呵”。如果买单玩家的数量不够多,不管产品多好都一样会失败。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VR够好吗?”,而是“索尼、Oculus和HTC如何说服大众?”而索尼的情况则最为复杂:只有新版PS4支持VR。不管PS VR定价如何诱人,只有实际效果才有说服力。如果新主机发行策略失败,一切将化为泡影。
VR业界既要全力说服大众这是未来趋势,不是索尼Move那样的过客;又要避免在消费者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显得过于强硬与绝望。这一点近期的任天堂是最清楚不过了。
发展方向也有讲究。VR主要用于游戏,还是冒险进入虚拟旅游等其他应用领域?这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未来几年游戏主机的发展方向。
9) E3欢迎独立开发者,还是专为大厂服务?
全球游戏大厂都会在这三天里卖力博眼球,独立开发者的粗糙小游戏怎么拼得过?E3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舞台:如果能在大展台上亮相或者被发行商相中,你将一飞冲天,成为年度新闻人物。可是,那时的你还是独立开发者吗?
大公司也会和独立开发者合作,这不是坏事。索尼就乐于培养和支持独立开发者,并且不会指手画脚,从而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非传统游戏。这是独立开发无法企及的,也实现了游戏市场的多样化。而没被大公司选中的只能继续靠Kickstarter众筹和YouTube展示推广,希望几年后能在Steam 上发布游戏并最终登上主机平台。
独立开发者不乏卓越的创意,而且许多人都做得不错,不管是否能登上主机平台。在E3上亮相真的有用吗?不靠大厂提拔,有多少项目能绽放光彩?个人认为真正的独立开发者会找到更经济的推广途径。
更多时下最热手游行业动态新闻资讯请持续关注高手游!